那是千禧年,我们建起宇宙飞船般的大楼|城市单品

那是千禧年,我们建起宇宙飞船般的大楼|城市单品

那是千禧年,我们建起宇宙飞船般的大楼|城市单品

金大川

同一时期,新未来主义建筑诞生。埃罗·萨里宁(Eero Saarinen)、 阿尔瓦尔·阿尔托(Alvar Aalto)、阿德里安·威尔逊(Adrian Wilson)查尔斯·勒克曼 (Charles Luckman) 都是这一时期代表新未来主义的建筑设计师

在摩天大楼里,抵达未来

1909年,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发表了一份《未来主义宣言》。在宣言中,他创造了一种名为未来主义的艺术哲学,它摒弃过去,推崇速度、机械、青春和工业。对机器时代的崇拜是未来主义者的重要主题。

林格托工厂空中测试跑道 ©SurfAst, CC BY-SA 3.0

完工于1923年的林格托工厂被认为是首个未来主义建筑。这座意大利汽车公司菲亚特建造的大楼在当时成为了世界最大汽车工厂。工厂共五层,两端都有螺旋形混凝土坡道。原材料从一楼进入,而成品汽车从屋顶诞生,即刻驶上 1.5 公里长的空中测试跑道。

 

在当时,林格托工厂前卫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一举成为了工业建筑的奇观之一。正如这座工厂展现出的那样,未来主义建筑的特点是鲜明的对比、新兴材料的使用,以及长长的动态线条,暗示着速度、动感、紧迫感和抒情性。

 

未来主义并非一种风格,而是一种相当自由和不受约束的建筑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它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被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重新诠释,又保有生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太空时代、原子时代、汽车文化以及塑料的广泛应用展现出了空前的热情。自1957 年 10 月 4 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来,人们对于宇宙的探索欲被彻底点燃。苏联、美国、欧洲、中国、日本等地相继设立航天局,这场盛大的关于探索的竞赛,不仅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产生,更带动了市场的创新和灵感的迸发。

 

同一时期,新未来主义建筑诞生。埃罗·萨里宁(Eero Saarinen)、 阿尔瓦尔·阿尔托(Alvar Aalto)、阿德里安·威尔逊(Adrian Wilson)查尔斯·勒克曼 (Charles Luckman) 都是这一时期代表新未来主义的建筑设计师。

1962年的西雅图太空针塔 ©Anonymous/ AP

 

世界各地涌现了一批科幻感满满的广播塔和飞碟形状的旋转餐厅。柏林电视塔(Berliner Fernsehturm)、太空针塔(Space Needle)、英国电信塔(BT Tower)、洛杉矶国际机场主题馆(Theme Building, LAX)都因其独特的造型颇具代表性。

 

在席卷中国前已然席卷了全球的“旋转餐厅热”,八零九零后应该并不陌生。

 

1983年开业的中国第一家高层旋转餐厅“璇宫”位于南京金陵饭店36楼,以一小时一圈的速度转动,可以坐览南京城全貌。璇宫开业之初,以5元的票价向市民开放参观。市民们纷纷好奇地排队前往,在窗边的座椅留下合影纪念。

 

 

金陵饭店开业时宽敞的大厅 ©南京市档案馆

尽管如今的旋转餐厅已辉煌不再,它们在上世纪末却是全世界的大都市都炙手可热的单品。

 

“冷战催生了人们对政治进步的象征化需求,而旋转餐厅不仅满足了寻求地位象征的政客、招商揽客的企业家,更契合了渴望过上‘未来式生活’的公众的需求,”查德·兰德尔在《旋转的建筑》一书中写道,“人们可以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甚至跨越不同的时期来观看全景世界的奇观。”

 

八十到九十年代,新未来主义的风吹进了中国。恰逢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城市不断扩张,人们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对摩天大楼更是崇拜而向往。许多的外形独特的高楼在这一时期拔地而起。1984年,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就曾创下“三天一层楼”的传奇工程记录。

 

那时的玻璃镀膜工艺还不够成熟,超白玻价格高昂。所以,为满足遮阳、隔热需求,高层建筑立面上常用绿色、茶色、蓝色玻璃。不过,这也随之成为了时髦的象征。蓝色玻璃在天气晴朗时,可以反射出云朵,好像融入天空一般;而彩色的玻璃与银色的大楼结构相呼应,也每每让人联想到宇宙飞船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

Use this template
Powered by Creght